如何開始自助旅行的第一步(一)- 決定開始的地點

平時在媒體上讀到的內容或突然冒出來的想法,不用預設去不去的成,先簡單的記下來,列出你想去的國家與景點,也不用急著列出優先順序,這些等真的要開始安排行程時才拿來參考。

可能因為預算、時間或其它很多原因的考量「想去的國家很多,能去的國家很少」會是初期在安排行程時最痛苦的掙扎。

等時間成熟後,再從搜集好的列表裡做最後的行程與方向的安排,一路上再慢慢調整。隨著旅行時間越久,預算、時間、可停留期間、突發狀況、碰上生命中的另一半、愛上某個地方、痛恨某個地方,會有很深「計劃趕不上變化」的體會,在背包旅行時尤其明顯。因此行程安排上,大致有個想走的方向即可,但也不是說完全不要計劃。

決定地點最大的考量總是離不開「預算」,預算決定了旅行的距離、時間的長短。另一個很重要但常常會被忽略的考量是「簽證」,如果打算只去免簽證或落地簽的國家,行程安排上記得「繞開」要簽證的國家;如果行程裡有必去但要簽證的國家,記得先申請好簽證,否則在國外辦證證會是很麻煩的事。

無論是地點先決還是預算先決,行程的安排大原則是「往一個方向走」,北到南或西往東。打個比方,如果是預算先決,要去的國家是歐洲,但最北的國家是挪威、瑞典、芬蘭,機票價格會貴出很多,氣候寒冷且知名景點不多;而英、德、法機票雖然最便宜,但地理位置在歐洲在中間,而荷蘭是機票價格可接受範圍內最北的國家,景點多且只比英、德、法貴一點點,則建議可以從荷蘭開始,一路往南或往東走。

再來是考量出發的季節,如果在北半球的國家,出發時間點是冬春季,建議從南往北,夏秋季則北往南,這樣就能一路沿著舒適的氣候前進。

另一個考量是時間點,一年有二個時段的機票最便宜,三~五月及九月,這世界有個很奇怪的規律,多數的節慶都在十月後,歐洲夏天又很熱(因為沒冷氣),因此,時間點能配合的話,這兩個時段會建議九月,除了能避開觀光潮,也能在相對較舒適的氣候下旅行。

以上建議只是參考不是絕對,有時去的地方是山區,即使春、秋的季節去也是很冷,又或是多數慶典都集中在下半年,往北走只是越來冷,如果是短期旅行,就不用太在意季節上的變化。

想去的國家或地點(景點)很多,要有「多數國家與地點要忍痛割捨」的心裡準備。世界之大,值得去的地方實在太多,加上一路會有許多朋友提供「必去」建議,但很遺憾的,90% 幾乎都要「say no」的情況下,釋懷,是背包旅行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學習課題。有時走馬看花,也常會發現只有少數人知道但極為有趣的地方,這些都會變成自己的文化資產與經驗。

留言